初秋的隆宝滩湿地,白云低垂、草原如毯,几只黑颈鹤振翅而起。
湿地中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正手持取土器,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土壤状况。
隆宝滩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它位于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之一,2023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隆宝滩包含高原湖泊、沼泽及草甸等多样化生态系统,区域内还分布着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监测价值。”许庆民介绍,他和团队此次从西宁驱车12个小时,专程来到隆宝滩湿地开展生态状况地面监测。

分析植被的群落结构与盖度、检测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分析土壤元素、开展物种鉴定……许庆民介绍,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专业的系统性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许庆民出生于山东省,2001年来到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习,之后又攻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学硕士,毕业后,他便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我读书时研究的是草原生态保护,留在青海,更能发挥专业特长,为祖国的草原保护作出贡献。”他说。
从黄河尾到黄河源,20多年来,许庆民已经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
他所在的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1984年,承担着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行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目前,中心近一半职工为“90后”。
今年29岁的徐雯婷是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去年10月,她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参与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状况定期评估、青海省重点区域遥感监测等重点工作。

徐雯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水生态遥感技术,在她看来,遥感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数智化方向发展,将助力生态监测迈向更高水平。“青海水资源丰富,我的专业能力有用武之地。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我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天然的亲切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青海发展。”她说。
除了生态环境监测,许庆民和他的团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与生态立法工作。他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又重要,但我们实地调研发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能力都比较薄弱。为此,我们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力度,同时推动相关部门生态数据的共享。”许庆民介绍,相关建议得到采纳,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目前,许庆民团队又有了新的目标。“通过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我们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届时,只需要将土壤、水等生态要素样本放入分析仪器,数据管理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分析结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更加精准高效。”许庆民说。
祁连山、三江源、青海湖……许庆民团队的足迹几乎踏遍青海的重要生态区域。一份份生态样本、一条条监测数据,清晰记录了这些生态“哨兵”们的坚守与付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只记录好高原的‘天生丽质’,更要为青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奉献力量。”许庆民动情地说。(记者周盛盛)